学术报告: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副教授彭海龙来课题组访问交流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副教授彭海龙于2023年4月07日在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S512,为各位师生做了题为“过冷液体表面动力学及玻璃转变”的精彩报告。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副教授彭海龙于2023年4月07日前来课题组访问交流,并在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S512为各位师生做了题为“过冷液体表面动力学及玻璃转变”的精彩报告。

2023041307374957

彭海龙老师首先分享了期刊撰稿经验和科研心得,讲述了自己的科研路上遇到的困难以及收获,并建议青年学者要坐得住“冷板凳”。随后与课题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在物理学国际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的题为“Nonmonotonic Dynamical Correlation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Glass-Forming Liquids”(过冷液体表面非单调动力学关联长度)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采用分子动力模拟研究了过冷液体表面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分析表面原子被加速的深度来考察液体中原子协同运动的尺度,即动力学关联长度随过冷度的变化。发现表面动力学的穿透深度随着温度的降低先增加后降低,这表明原子协同运动区的空间关联尺寸在低温下出现了异常降低。该现象与传统认知的关联长度在玻璃转变温度点发散的观点不一致。他们通过进一步分析协同运动区在不同温度下的形状特征,发现该关联长度的异常降低是由于协同运动区由链状转变为核状(即链状结构折叠成更紧密的球状结构)而导致。在动态关联长度出现最大的温度点,协同运动区形状也恰好呈现出了最大的各向异性。该协同运动区的转变符合描述玻璃转变的随机一级相变(RFOT)理论预测。但是,他们发现该转变的温度高于RFOT理论预测,可以用扩展的Mode-Coupling Theory(MCT),即随机beta弛豫MCT理论来解释。该成果不仅对理解材料制备过程中发生的表面现象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还加深了人们对玻璃转变过程中协同运动区演变规律的认知。

2023041307382120

彭海龙简介:彭海龙,1984年出生,籍贯湖南岳阳,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院士课题组,2013年获德国DAAD学者奖学金,主要从事金属玻璃力学性能,玻璃转变以及晶体生长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迄今为止,在Physi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 Acta Materialia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相关研究工作曾被 Nature 子刊 NPG Asia Materials 评为亮点文章,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杂志Phys. Chem. Chem. Phys.选为研究热点,以及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微信公众号报道。

                                            撰稿人:李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非晶合金成型课题组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mgforming.com/conference-activity/620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